文|华商韬略木木
去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祭出史上最严厉“禁令”后,中国光伏业怎么样了?
从数据看,中国连续9年稳坐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发电量以及多晶硅等重要光伏产品产量同比仍在增长,海外出口更是增长了111.36%。
就在十多年前,美国还是全球光伏业的霸主,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光伏业的萌芽要追溯到“两弹一星”时期。
六十年代,中科院的半导体专家们曾试图用光伏电池来协助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射卫星,尽管1968年我国已完成了太阳能电池的批量生产,但当时的太阳能发电对全球来说还是个极为新鲜的领域,出于稳妥考虑,直到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也没有用到这项技术。
不到一年后,采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备用卫星“实践一号”成功发射,并平稳运行8年。
这是中国迈向太空的一大步,也是我国光伏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自那之后,中国对光伏发电的研究从未停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波、开封先后成立了太阳电池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民用10KW光伏电站,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电站依然保持着7KW左右的发电功率。
转眼到了90年代,中国光伏产业仍在起步阶段,总产量小,产品性能和质量也难达到国际标准。
1998年,转业军人苗连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日本太阳能霓虹灯。这一次发现,让中国诞生了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产品示范生产线,苗连生和他的公司保定英利也成为首家步入中国光伏产业的公司。
就在苗连生进入光伏产业2年后,37岁的施正荣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带着14项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回国。施正荣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热诚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强力支持,2001年无锡尚德公司诞生,一年后我国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
此时,“低碳”风暴开始在全球蔓延,欧美市场需求量大增。
苗连生、施正荣及其身后的一批国内企业由此进入海外发达国家市场,并一路高歌。到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量为3436兆瓦,其中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已达35%。
一年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光伏业开始走下坡路的美国盯上了本已受挫严重的中国。
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对三家中国光伏企业加征31%的反倾销税,随后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
针对中国光伏产业长达十年的“围剿”就此开启。
但“零碳”目标下,欧美的双重遏制未能阻止中国光伏产业进击的决心。
2013年,中国政府针对光伏业不断释放各种利好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构相继成立。历经08金融风波和欧美的严厉打压,隆基绿能等一批在激烈角逐中活下来的光伏企业迎来了更加迅猛的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开始以年均超四成的速度增长。
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53.06GW,创历史新高。
到2018年,全球硅料、硅片等光伏重要组件产量中国生产占比已过半,中国很快取代美国开始占据各项指标的榜首。
2021年,在美国屡出重拳之下,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再创新高,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生产的多晶硅(制造太阳能板的材料)占全球产量的九成以上;此外,中国已成为欧洲光伏产品最大出口国,美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主要提供方。
今年一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1.5倍;发电量同比增长22.2%。多晶硅等重要光伏产品产量同比也在增长,海外出口更是同比增长了111.36%。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将有效引导行业智能升级,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使我国保持全球光伏制造第一大国和装机应用第一大国地位。
就在前不久刚刚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更是提出了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5月18日,欧盟公布了“RepowerEU”能源计划,计划投资2100亿欧元推进清洁能源转型,到2025年将光伏发电能力翻一番。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光伏组件出口国,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天时地利之外,中国光伏企业自身技术仍在不断革新,光伏组件已从每瓦5美元下降到今天每瓦只要25美分,降幅高达95%,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光伏发电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十年围剿下,中国光伏业越战越勇。
比尔盖茨曾在其著作中提到,“‘零碳’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随着零碳时代的到来,未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前景,只会更加光明。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