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近百年文化不自信,我们丢失了太多东西

平安好贷APP

采访|章剑锋

文稿|普子胥

出品|《why星人》栏目

网易新闻重磅意见领袖栏目《why星人》本期专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

彭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先秦史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他对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以及礼乐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彭林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他拒绝西式穿搭,拒绝穿西式学位服拍照,常年以唐装示人,他接受媒体专访时从不避讳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大半生以弘扬传统经典为己任。

访谈中,围绕“礼仪”文化,彭林教授对文化自信与自卑、崇洋媚外与全盘西化历史遗留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坦率的看法。在他看来,所谓的坚守礼节,并非是繁文缛节与食古不化。礼,核心是理,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涵。正如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言:“礼是中国文化之心”。彭林教授直言,当下华夏文化在现代传承中面临诸多考验,还要面对外部文化的竞争与倾轧。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家矫枉过正,陷入全盘西化的陷阱、文化自信逐渐丧失的昨天,以及在西方文化输出日渐强势的今天,文化战争一触即发。

他认为,国家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比如历史中如同流星一般出现又消失的“契丹”文明,其被外来文明同化、本位文化被消灭,即是一例,这值得所有人警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专访实录节选:

一、“没有5000年,哪来的100年?”

why星人:您一直提倡恢复拱手礼,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抱拳之类的礼节,您觉得推广落地的可能性大吗?

彭林:我想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国民。2000年后我在清华开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每次上课我都给学生行鞠躬礼,一开始学生很奇怪,说老师怎么跟日本人似的。后来我坚持做几周,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我就说:礼尚往来,我对你行礼,你对我也要有礼。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平等和尊重大家都懂。

后来学生下课全部站起来回礼。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先前到美国访问飞机晚点,华侨在寒冷的夜里等。结果领导人到了后就对这些华侨行礼。香港的报纸立马报道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反响非常好。之后开重要的会议,最高领导都是先在主席台上向代表们行礼表示尊重。所以,我想只要上面带头,民间响应,这大概不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Why星人:有人觉得时代不一样了,搞这一套有点食古不化,您怎么看,会灰心吗?

彭林:不会。因为中国古代的礼是有内涵和精神的,是不变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跟人怎么相处?中国人主张先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并怀有敬意。敬意不是闷在心里,而是要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人感受到尊重。这样的方式有什么不好?别人时常问我:为什么对古代的东西那么感兴趣,这会不会食古不化?其实,现在每一届奥运会都有希腊的点火仪式。这个仪式完全是复古的,相当于我们春秋战国时代的仪式,但还是被人们继承到今天。所以,我们不能忘性太大,每个人都要有记忆,一个民族也需要有记忆。古希腊人奥运的点火仪式被固化且一届届的传承下来,非常好。而我们的中华这棵大树也是有根的,不要只顾上面的果和花。靠根,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就像一句话说的:没有前面的5000年,哪来后面的100年?

中国人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早在周代就知道物质跟精神要一起发展的,就像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翼,你只有一个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就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把这话都引到史记里面去了。当人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就要讲究,要雅致,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现在很多人富了,可是一看就像个暴发户,举手投足都不得体,一张嘴就露馅,让人瞧不起,但不能责怪他们,因为我们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毕业,中间没有礼仪教育这个环节,所以人们才不懂不会。

Why星人:您以前呼吁过让传统礼仪文化走入义务教育课堂,效果怎么样?

彭林:我呼吁的太多了。我们做了教材,现在我们跟海淀区教委有个合作,编了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教材。尽管很难,但希望教材能进学校。另外,香港大湾区曾经向社会征集意见,一份提案指出应该要有礼仪教育。孩子从小要让他懂得尊重人。我们有一个队伍在给香港大湾区做培训。合作启动时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大会堂举行了仪式,很多港澳的老师对此非常支持。

现在我们进行了几轮师资培训,希望香港的青少年和我们内地青少年一样,身上不要有那么多戾气,更多的应该是谦卑、低调,懂得怎么与人和谐相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