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疫情再严重,广州也不能封,钟南山最新发声引关注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张屹在十一月五日早上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广州正处于三年来最复杂、最严重的一次疫情中。
本次广州疫情中,海珠区的病例数最高。海珠区于十一月四日晚间发出公告,称海珠区将在十一月五日0时至十一月七日24时实行“静默”管理。
十一月六日晚间,广东省新冠肺炎工作领导小组在广州市海珠区召开了视频会议。黄坤明、省长王伟中、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分别就广州市的疫情和工作进行了总结。
从十一月七日开始,白云区对嘉禾望岗街道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其中机场高速以东,白云大道以西,龙岗路,271县道以北,属于中危险区,并实施了“人员不出小区,不分时段取货”的政策,目前,该区域的地铁公交车已经停止运营。
从这一点来看,白云区的疫情已经开始蔓延,白云区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在没有彻底清理干净之前,尽量不要聚集在一起。
目前,广州正处于三年来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大挑战。为了进一步遏制海珠区的疫情蔓延,海珠区将疫情控制到了11号,广州对海珠区、白云区等高风险地区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其余地区继续严格管控,尽量不对居民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是广州这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城市,希望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控制,让民众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减轻社会压力。
张周斌表示,虽然感染人数的增长让人担忧,但大部分都是在被隔离的地区,或者是在封闭的地方,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就意味着,十一月四号,海珠区发布了一条加强社区防控措施的公告,对控制疫情的社会面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一快、一静、一透”。
“一快”指的是尽快将被确诊的患者送往指定的医疗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将被感染的人和周围地区的高危人群转移到隔离点。唯有加快迁移速度,将危险地带的扩散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中、高风险区之外的案件,要重点开展“全链条”的调查,实现全过程的跟踪和风险人员的控制。要加强地区协作和人员跨地区的流动管理,及时发布有风险的人员信息,尽量减少疫情蔓延的风险。
要坚持全省“一盘棋”的统筹安排,全力支持广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尤其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衔接,加强方舱医院、隔离场所建设,以最大程度满足涉疫高危人群隔离的需要。
对于海珠区高风险控制区的人员外溢,流调人员调阅监控录像,发现还有一些市民违反了疫情防控规定,私自移动封控水马,私自外出或发放物资,导致邻近的瑞宝街和赤岗街等非高危地区发生了新的相关病例。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深挖,堵住漏洞,依法处理。
张屹提醒大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联系网格员,让他们帮忙处理,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导致疫情蔓延,危害到别人的身体。
当前,国内外疫情不断发生。广东省,广州市,汕头市,佛山市,茂名市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其社区的传播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为贯彻“内外防输入,内外防反弹”的整体策略,梧州疾控中心特别提示:相关地区的返回者要自觉配合,做好“早准备、早检、自觉居家监测、三天两检”。
无论如何,控制这场疫情是每个人的责任。因此,我希望各位都能严格遵守纪律,提高自身的防疫意识。相信广州的防疫工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当前,广州的疫情控制工作已初见成效。广州、海珠区等地,也是如此。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
要着力加强“三区”和社会面的控制,细化网格,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严控区域管理,严控社会面人员流动,做到真管、严管、管到位,坚决防止交叉感染。
要把重点转移和隔离工作做好,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标准,抓紧时间加快转运进度,强化未转运人员的管理,做到即查即转、应隔尽隔、当日清零,坚决彻底斩断疫情传播链条。
要加强核酸检测,充分利用抗原检测的速度和全员核酸筛查的优势,利用好楼栋长、网格长等基层力量,高质量开展核酸检测,确保做深做透,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要把重点放在服务保障上,要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关爱,要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闭环管理,把重点地区的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和生活物资保供稳价,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的诉求,扎实做好消杀工作,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全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张屹叮嘱众人,一旦有突发事件,可以联络网格人员,让他们来解决,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让这场瘟疫扩散,危害他人的生命。
从当地疫区入境7日以内,未作核酸检测者,须经“落地检”;到达后,根据本地法规,实行“三天两检”。
从当地爆发后7天之内疏散的人。对疫情高、中风险区、封控区、管控区的人员,在抵达现场七日以内,在七日之内进行集中隔离观察;“落地检”后,对全体人员实行“三天两检”(每天1~3天一次,每天一次,每次都要进行一次身体健康监测,不合格者,要进行集中的健康监测。
人人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每个人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在密集、密闭的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要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常清洁等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配合防控措施。
“全球仍然面临着新冠疫情和流感疫情叠加流行的风险,特别是今年冬季。”11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2年“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在流感防控的科学问题上,仍需加强攻关。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要做好个人防护,到发热门诊就诊,向医生报告发病情况及旅行史、进口物品接触史,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建议没有注射或没有注射“加强针”的人群,特别是没有注射禁忌症的老年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