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读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数字技术的创新促进了数字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新的行业创造出更多新兴的职业岗位,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变革随之出现。
零工经济是一种零散的或临时性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灵活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共享经济类型划分标准,零工经济可以分为交通出行、共享住宿、外卖服务、网络直播、专业技能服务、内容创作和知识付费等类型,已经成为支撑新型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就业形式。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
李明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1]。数字技术的创新促进了数字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新的行业创造出更多新兴的职业岗位,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变革随之出现。
零工经济是一种零散的或临时性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灵活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雇佣关系是主流。零工经济的用工模式只是对正规雇佣模式的一个补充,以满足那些有临时用工需求的个体。而新零工经济则依托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应用,由一系列灵活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领域,尤其指利用网站或应用程序在互联网上签订合同的灵活从业者[2]。随着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收入意愿的提高、就业观念的改变和疫情等社会事件的突然爆发,“新零工经济”有了快速增长。2021年,依托互联网平台的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已经突破8000亿元[3]。在零工经济下,劳动力身份由“被雇佣”转变为“自我雇佣”,并且以标准化零工任务为主。根据共享经济类型划分标准[4],零工经济可以分为交通出行、共享住宿、外卖服务、网络直播、专业技能服务、内容创作和知识付费等类型,已经成为支撑新型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就业形式。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意见》,要求把支持灵活就业(包括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措施。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灵活就业形式正不断涌现,支持零工经济的发展成为政府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更具包容性的零工经济
互联网时代的零工经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式都更加灵活,与传统的零工经济相比,互联网时代的“零工经济”有了更多元和更包容的特点。
零工经济对劳动过程的包容性
在零工经济下,工作变得逐渐“碎片化”,包括工作过程的碎片化和工作内容的碎片化。雇主按照工作任务为雇员提供报酬,零工从业者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不再被强制要求,从业者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实现工作过程的碎片化。从业者可以从平台上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不需要像传统劳动模式中按照雇主指派任务的工作,零工从业者的工作任务可以来自同一位雇主也可以来自不同的雇主,工作内容更加“碎片化”。“碎片化”意味着企业对劳动者贡献衡量标准的巨大转变,以结果导向取代了传统对劳动过程的管控,以任务的完成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5],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由于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刻板要求,零工经济给“劳动者和消费者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零工经济对劳动资源的包容性
新零工经济依托于网络平台,能够进行人力资本的内外部整合,用工方式更为灵活。传统企业专注于内部人力资本(劳动关系、岗位关系、雇佣关系),而零工经济则更加注重外部人力资本的收集,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来自企业外的零工从业者具有高度自治性,因为零工从业者“碎片化”的工作特点,他们在工作量和工作组合方面更有灵活性,并能够更加专注的对待工作任务。因此,人力资本的外部化和内外整合更有助于企业对多样化能力的雇员的利用,寻找到更多的能力适配的劳动力。另外,零工经济基于大数据,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能够为偏远和信息闭塞地区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6]。
零工经济对劳动技能的包容性
零工经济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帮助有能力的从业者发挥价值,为失业者提供更多就业途径。传统企业看中雇员的劳动过程,其劳动报酬由考勤和绩效组成。而平台上的零工只需要以绩效和工作结果作为价值标准。因此,对于高技能人才来说,他们能够在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去换取劳动报酬,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对于近年来受到“机器换人”和疫情的冲击的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平台上的零工劳动岗位多样,部分工作准入门槛低,培训技能简单,包容性更强。
零工经济的潜在风险
虽然零工经济为劳动市场带来更多灵活性,但灵活用工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削弱了标准就业,零工的用工模式使得劳动者更加不稳定且缺乏法律保护。平台的零工成为一种“去劳动关系”的用工模式,而“去劳动关系”会让零工从业者缺少应有的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部分零工从业者与平台不属于劳务关系,因此其在劳动市场的法律身份并不明确。平台的雇佣方式可以分为直营模式、众包模式和代理商模式,除了直营模式外,其他的用工都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能称为合法员工,因此不受法律强保护。其次,在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中,适用于零工经济从业者的参保方式仍有很多难点。从业者有三种参保方式:企业参保方式、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参加居民社会保险。由于从业人员与平台更多是合作关系而非劳动关系,所以平台不愿承担雇主的缴费责任;选择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个人缴费负担较重;选择居民社会保险的从业者,其社会保险待遇仅限养老和医疗,待遇水平远低于职工社会保险。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零工经济从业者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另外,零工从业者缺少系统的技能培训。受到零工经济模式的雇佣方式的制约,从业者无法获得公司内部系统性的职业培训,目前也少有平台会对劳动者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因此,零工经济从业者只能自行承担技能提升成本。面对不断变化的和多样化的工作需求,零工从业者更需要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技能,而非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往往导致零工从业者的人力资源积累不足,或者出现从业者技能水平差距大等问题。因此,这种依靠个人的非系统性的技能培训方式存在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
数据安全问题也是零工经济中备受争议的问题。数字经济下的零工经济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劳动交换的过程,因此,雇员的个人信息大多被平台占有和管控,并通过算法对雇员的劳动进行控制。例如外卖平台利用算法管理平台上外卖员。平台收集外卖员的位置信息,通过算法给每位外卖员计算最高效的送餐路线和派送时间,经理还能够在后台对骑手进行监控,外卖员的个人信息成为了平台对外卖员的隐形控制的帮手。在零工经济中,从业者的数据信息已经成为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的重要组成,一旦从业者的数据信息被恶意利用,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劳动安全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
零工经济的发展路径讨论
我国的零工经济会成为我国未来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大增长引擎和动力,同时,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指向普惠市场的经济形势,以更具包容性的特点为不同技能的人才、不同地区的劳动者以及对劳动过程有不同要求的从业者带来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但是,零工经济中的社会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劳务关系矛盾不断出现。因此,平台、政府与劳动者各自在零工经济的用工模式中应承担的角色与责任,以及零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讨论。
零工经济中最有争议的是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基层组织合作解决。传统的劳动法已不再适用互联网时代的零工用工模式,劳动法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应深入全面了解不同种类平台的特点,以适应零工经济中多样化的劳动关系。而工会或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劳工的桥梁,也应积极推进政府的制度规范实施,并向政府反映基层情况。
知识型零工经济将是互联网零工经济的重要趋势,因此应完善从业者的技能培训体系,以保持或提高从业者的个人竞争力。由于零工经济“去劳动关系化”的特点,传统的由雇主领导的技能培训不再适用,因此建立第三方技能培训机构,针对性为零工从业者提供技能培训场所,为零工从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另外,政府可以联合技术类院校,开办对外技术培训课程,鼓励零工从业者提高个人能力,储备人力资源。
明确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保障大数据的使用安全。在数据共享时代,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决定个人数据安全的重要因素。平台的零工从业者数量庞大,所在行业繁多。在行业细分领域,相关平台掌握着详实的数据资源。因此,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外,也要加强平台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大数据的保护和治理过程,明确数据所有权,避免数据被任意使用,承担作为治理主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2]张传勇,蔡琪梦.城市规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零工经济[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1,23(02):34-45.DOI:10.16538/j.cnki.jsufe.2021.02.003.
[3]智研咨询.2022年中国零工经济行业市场规模、行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分析.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14264.html.
[4]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
[5]郑祁,杨伟国.零工经济前沿研究述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05):106-115.DOI:10.16471/j.cnki.11-2822/c.2019.05.008.
[6]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北京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2020-11).
编辑:IPP传播
关于IPP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微信ID:IPP-REVIEW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情怀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