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期限LPR利差扩大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对此表示,LPR改革以来,1年期LPR下降次数和总体下降幅度均超过了5年期以上LPR的变化,两者的利差不应继续拉大——
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如果1年期LPR下调而5年期以上LPR不变,那么两者利差会继续拉大,市场结构或将出现扭曲,意味着货币政策只鼓励一年期制造业贷款,而压抑部分基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背景下,若两者利差持续拉大将有悖于宏观逆周期调节的总体思路。
那么为何此次5年期以上LPR只下调了5bp?
矛盾关键还是在于房地产。若5年期LPR跟随下调10bp,即使不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强烈刺激,也难免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宽松信号。
颜色指出,目前随着复工节奏逐步加快,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逐步增加,需要5年期LPR下调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但是目前住房按揭挂钩五年期LPR,如果是10个bp的下调发送的对房地产刺激的信号过于强烈。
也正因此,此次5年期以上LPR如期下调,但降幅只有5bp,反映了央行在支持企业中长期信贷和避免对房地产发送太强宽松信号之间的权衡。
“事实上,企业中长期信贷利率除了LPR下调带来的优惠以外,加点部分是主要的下调优惠的途径,由各银行自己跟客户商定。”颜色补充表示。
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有无必要?是否可行?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本次5年期以上LPR只下调了5bp,也反映出了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带动贷款端利率下调的阻力较大的问题。近期,也有多位业界专家发声呼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1月16日的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指出:LPR改革以后,贷款利率主要是市场决定;与此同时,存款基准利率还将长期保留,发挥我国利率体系压舱石的作用。
孙国峰表示,“对于存款基准利率,未来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有机构认为,上述表述为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日前,CF40成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也就此问题表示,“在银行储户方面,可考虑适当降低央行基准存款利率,为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空间,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但是对于上述呼声,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异议。
CF40特邀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撰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短期不合时宜,长期可能适得其反》指出:存款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路径和效果较为复杂,从利率政策空间、商业银行计息负债结构、存贷款增速差和实际利率等四个方面综合来看,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短期不合时宜,长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空间有限。
自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将前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1.75%调降至1.5%以来,存款基准利率已处于历史最低点,这一低点甚至相较于2003年和2009年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1.98%和2.25%还要低出许多。在1.5%这样一个低水平上再次调降,其幅度会较为有限,进而降低商业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的效果不会明显,也难以有效引导市场預期。
其次是商业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高反应其吸储能力弱。
银行业整体的计息负债成本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银行主导。而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较弱,存款供求关系偏紧,从而使得存款基准利率难以抑制银行业吸储成本上升的压力。此时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可能难以实现驱动银行业负债成本同步下降的目的,反过来会导致中小银行吸储能力更趋弱化。
再次是存贷款增速差走扩限制银行业放贷能力。
一旦银行不得不加大力度揽储,反而可能大幅上调存款定价,从而抬高负债成本,同時也会牵动贷款利率上升。
最后是实际利率为负限制了存款基准利率的调降空间。
近四年来,我国存款基准利率均低于CPI指数,形成了事实上的负利率,这一情况短期内还将持续。当下如果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使得实际利率为负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能引发存款人不满,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可见,近期调降存款基准利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居民存款其实已经是负利率了,”CF40成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就此问题补充表示。自去年3月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就已经超过1.5%的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1月CPI同比涨幅更是达到5.4%,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新高。
伍戈强调,此时若下调存款利率,对储户来说无疑是受损的。由于疫情原因,当前居民在出行、生活、收入等各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如果存款基准利率再下降,恐怕会进一步削减居民福利。
“如果要降利率,我个人更倾向于贷款端利率下降,哪怕是压缩商业银行利差。总体而言,商业银行利润还是要优于很多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伍戈说。
货币政策发力点还有哪些?央行“敲打”商业银行让利
事实上,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总体趋缓,但仍相对较高,早已受到普遍关注。
至2019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银行总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6.56%,利润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约39.01%。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同比增长9.19%。
此次《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专栏的形式讨论了商业银行利润问题,在肯定其利润增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要求。
《报告》强调,当前,我国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银行要发挥利润较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用小成本办大事,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中长期看,激发小微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活力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对实体经济还是对银行都是有利的,最终将有助于银行利润长期可持续增长。”《报告》指出。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门通过专栏形式关注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问题,提出银行要向实体让利,逐步打破LPR和贷款利率下行约束,内容似乎有敲打商业银行之嫌。预计后续降成本除了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入手,还可能通过行政指导、考核指标设定等来引导银行打破贷款利率下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除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有进一步“正常化”的空间,应向实体经济让利之外,在新冠疫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之际,还有哪些货币政策可以期待?
CF40特邀成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分析表示,央行可能会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来支持信贷周期和企业现金流,包括以1.6%的补贴利率向银行提供再贷款来帮助有需要的企业、扩大对受影响较大行业/地区的定向信贷支持、放宽不良贷款认定标准以允许企业延期还贷等。此外,定向降准被列为潜在政策工具之一,以对冲“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对总需求的负面影响。